2009年9月30日15时,一条来自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短消息传回中国:由中国政府提名、莆田湄洲岛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申报的妈祖信俗,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由此诞生。 2019年9月25日,“妈祖信俗”申遗十周年座谈会在莆田举行。时光荏苒,妈祖信俗、世界非遗、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已携手走过十年。妈祖信俗,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妈祖文化历千年而愈兴,“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在世界上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认同。 申遗之路赢得荣光 妈祖信俗”申遗十周年座谈会 林爱玲 摄 一念起,万力生。以时任湄洲岛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唐炳椿为组长的妈祖文化申遗工作小组当即成立。4个月后,“妈祖信俗”成为我国50个申报“世遗”备选项目之一,顶着时间紧迫、任务重大的压力,连闯3关终叩开“世遗”大门。 回想10年前申遗的“激情9月”,现任莆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唐炳椿依然记忆犹新:“两周内要保质保量完成申报文本,才有望被文化部转为初选单位或直接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文本通过后要提交全面的申报材料,才能走到世遗大门前。”怀着使命必达的信念,申遗小组以超标准的要求完成“妈祖信俗”中文和英文版的申报文本、照片、电视宣传片、示意图、书籍、权利让与声明等材料,准时提交至文化部外联局,打包航邮至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成为我国推荐参加“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的35个项目之一。 最难的关卡在第三个程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要求申请单位补充材料,其中包括“遗产说明”中“妈祖信俗”创始人和实践者的特点,以及涉及遗产肩负特殊责任人员的各种特殊作用和类型,进一步提供与妈祖祭典、贡品、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及其相关的文化和技能的具体传承方式。 凭借多年来对妈祖信俗的构成要素、内在特征、表现形式、社会地位、文化功能、涉及群体、传承方式等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唐炳椿和申遗小组以写实的方式在1000字内向“非遗”最高荣誉殿堂提交妈祖故乡守望者的真诚答卷。2009年1月10日,“妈祖信俗”补充材料通过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审查,这是中国政府推荐的少数明确进入第三个程序的申遗项目之一。 在此后9个月时间里,不仅海内外掀起浓厚的“妈祖信俗”申遗热,“妈祖信俗申遗”还被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得到多方支持。千里桅樯一信风,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成功登顶世界非遗荣誉殿堂。 拓展妈祖文化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决议》认为,根据妈祖信俗申遗文件提供的资料信息,妈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录的条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妈祖信俗被不同社会团体认为是自己遗产的一部分,认可为身份认同以及连贯性的一个符号,并且数个世纪以来代代相传;将妈祖信俗纳入名录将促进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瞩目度,并且提高其国际层面的受关注度,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该申遗活动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现行的、计划中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申遗活动的切实可行性和成功率,例如调查研究、提高关注度并建立一个保护组织,从而展示了多方对于保护申遗对象的重视和努力;本次申遗活动是由社会团体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各个妈祖庙首先发起的,他们通过提供相关的文献和文化遗产、审查提名文件的内容、接受采访以及规划保护措施等行为参与了申遗的过程,他们表现出对申遗对象自发的、事先获知、重视的同意态度;该申遗对象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直接监管。 2009年11月,莆田市政府适时推出《加强“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这些政策出台,让妈祖文化的传承发展,从自发演进升华为自觉推进。 此外,妈祖信俗在全球范围内精神纽带作用愈加显见。自“妈祖信俗”申遗成功之后,以两岸为重点的妈祖文化交流持续深化。同时,“湄洲妈祖走天下”开始走向世界。2017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湄洲妈祖巡安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丝”沿线国家。翌年10月,又再度“重走海丝路”,与菲律宾联手举办民间文化交流会,开展绕境巡安、妈祖祭典和民间传统节目汇演等活动。2016年,妈祖“春祭”大典首次向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场直播,“MAZU”成为世界信仰者的共同“女神”,妈祖形象及内涵愈发彰显“国际范”。 与有荣焉任重道远 随着妈祖文化信仰者的脚步遍天下,妈祖文化在全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广有传承,拥有祭祀宫庙上万座、信众3亿多人。2017年底,莆田市出台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建设专项规划,明确要将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打造为享誉全球、真正以妈祖朝圣为引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