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前开展安全检查莆田网讯 9月28日,副市长陈惠黔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检查中秋国庆期间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工作。 陈惠黔先后来到悦乐集市涵江店、建成大酒店、博朗托育中心、福建省优朵拉食品有限公司,实地检查流通环节、餐饮环节、生产环节食品安全,行业内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 陈惠黔指出,要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加强节日期间监管,加大对重点食品质量检查检测力度,严防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及其他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守好食品安全第一线。要加强隐患排查力度,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制定保障措施,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湄洲日报 记者 蔡蕊) ■ 双节喜相逢 团圆宴火热莆田网讯 今年国庆中秋“两节”喜相逢,记者连日来走访了解到,我市餐饮市场迎来以团圆家宴为主的消费高峰。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不少家庭都减少聚会和在外吃饭,国庆中秋团圆宴成为许多家庭今年在外的首次聚会。我市金茂大酒店总经理郑俊新介绍,今年婚宴预订数量较往年总体偏少,10-12人的家庭团圆宴居多。9月上旬酒店就开始预热中秋家宴预订,目前,酒店大部分包厢都已预订。 在菜品上,不少酒店取消高端的宴席套餐,推出的中秋团圆宴主打传统风味菜品,契合团圆氛围。郑俊新说,从预订情况看,板栗、芋头、米粉等莆仙传统特色菜品组成的团圆套餐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结合当下“拒绝餐桌浪费”的新“食”尚,酒店倡导客人吃多少点多少,并下调菜品分量和价格,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外卖成为不少家庭中秋团聚的新选择。太古汇海鲜盛宴总经理吴晓军告诉记者,今年双节黄金周期间的外卖预定数量是往年的数倍,还有许多公司、家庭选择点餐后到店自提的方式预订团圆宴。(湄洲日报记者 蔡蕊) ■ 中秋团圆日米粉思绵长中秋佳节,吃月饼、赏明月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在莆田,民间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煨芋头、炒兴化米粉、板栗拌猪瘦腿肉,当地方言俗称“芋群米粉炒”。 眼下中秋临近,兴化米粉迎来销售旺季,央视《味道》栏目组前来我市米粉专业村荔城区黄石镇西洪村拍摄兴化米粉古法制作过程。收藏于荔城区米粉协会会长李燕来研习所的一套手工木质器械重新启用,斑驳的旧机器再度“发声”,诉说着那一碗“粉”香的前世今生。 西洪村地处南北洋平原,相传北宋年间,长乐女子钱四娘集资来莆,首次发起筑陂壮举。在建筑木兰陂时,因所选坝址地高溪狭,水势左急右缓,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使大坝合龙,成千上万的民工废寝忘食地干活。兴化军知军得知后,深受感动,经苦思冥想,尝试用大米浸磨成浆,碾压成团,经过蒸炊至熟后,置于特制的粉筒中,制成米粉,供民工们食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快餐。木兰陂引木兰溪水灌溉南北洋万顷农田,改变莆田“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历史,遗留下的米粉制作工艺兴而不衰,至清代西洪村发展为兴化米粉专业村。 李燕来生长于西洪村,他是家中的兴化米粉制作技艺的第4代传人。他说,兴化米粉选用上等大米为原料,以籼米制作最佳,制作须经过选米、淘洗浸泡、磨粉、制团、初压、蒸料、压丝、疏理、干燥、成品等9道工序,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国外。 迎新思变,丝缕绵延。李燕来知道唯有革新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才是王道。他成立福建来康家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兴化米粉专用加工设备,采用室内自动烘干,克服传统手工制作产品卫生和品质的不足,解决干度不一、易发酵变酸、色度重等问题,提升杀菌效果。手工劳作转为机械生产,注册商标,申请专利,树品牌,上包装,提档次,民间“土货”化身馈赠佳礼。 白如雪,细如丝,兴化米粉弹性坚韧,煮炒便利,汤干咸宜,若佐之以鱼、肉、蛋、菜,是一道美味佳肴。炒米粉、葱头米粉、豆浆煮米粉、豆浆炒米粉、炝粉、红苋菜炒米粉……徜徉在历史长河,众多经典烹调法应运而生。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兴化讲学期间,尝到米粉时,不禁拍手叫绝:“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 在莆田,兴化米粉是出嫁女儿“送秋”传统必备食品,寄予美好祝愿,饱含孝道。米粉也是中秋节必上的主食,寓意雪白长寿。中秋节,团圆日,倍思亲。绵绵长长的米粉不仅是莆田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游子的乡愁情怀,是侨胞思乡寻根的标志性食品。 “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童谣在兴化民间传诵了一代又一代。历经千年岁月沉淀,“兴化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燕来建立兴化米粉传统制作工具展示馆,从民间收集石磨、石臼、米粉规、火灶等全套古法工具,设立研习所,在机器代工的新时代,保留传统技艺永恒记忆。 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来。李燕来创新、坚守、发展饮食文化传统技艺,在近日我市开展“莆田百家餐饮名店”评选中入榜“十大美食匠人”。他说,他要继续传承技艺,用地道的莆田风味,让更多人认识莆田这座“色香味美”的城市。 (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 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国庆中秋假期出游做好个人防护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记者余俊杰)随着全国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今年国庆中秋节小长假旅游消费市场有望快速恢复。文化和旅游部23日发布公告,提醒广大游客合理规划出游线路,错峰出行,做好个人防护。 文化和旅游部提示,游客应提前了解和查询旅游景区疫情防控、门票预约、客流限制等措施,做到“无预约、不出游”,谨慎前往交通、气候条件不利的旅游目的地。 根据公告,游客应避免侥幸心理,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勤洗手,测体温、勤消毒;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入园游览时,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不扎堆;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保持安全间距。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并就近到医疗机构就诊。 据美团研究院9月22日发布的分析报告,今年国庆中秋节假期的住宿消费有望恢复至往年同期水平,甚至出现小幅增长,景区消费则可能恢复至往年的90%左右,旅游消费达到疫情后的新高点。 报告数据显示,与今年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相比,9月上半月异地游的景区门票订单数大幅上升,异地游订单占比已达47%,其中跨省游订单占比30%,比端午假期增长近两倍,显示出游客长途出行的意愿更加强烈。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长假出行应选择正规企业,警惕通过微信、QQ群、论坛等渠道组织的旅游活动,防范以“免费旅游”“低价旅游”为诱饵的欺骗行为。该负责人表示,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全国旅游服务监管”查询旅行社资质。 ■ 中秋国庆将至 乡村游有望成热点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复工复产率整体达到95%以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旅游市场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很多游客选择相对方便的短途周边游。这其中,乡村旅游颇受欢迎。专家表示,中秋国庆假期,乡村旅游可能成为旅游消费的一个热点。 此前,为推进乡村旅游恢复发展,各地纷纷推出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乡村旅游业界练好内功促发展,推出烂漫春花之旅、清新茶韵之旅、乐水消夏之旅等荆楚乡村旅游十大主题线路;贵州省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建设的通知》,推出乡村旅游e贷、乡村旅游创客贷、乡村民宿贷等金融产品,遴选确定了一批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项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湖南人游湖南”“春暖潇湘”文化旅游消费季等系列活动…… 据测算,二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4.56亿,恢复至去年同期一半左右;总收入为1729.9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三分之一左右,乡村旅游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甘肃兰州河口镇历史悠久,又有黄河流经,其人文烟火气总能让游客兴致盎然。据河口镇副镇长李德泉介绍,古镇今年3月开始复工复产,所到游客已超60万。村民甘小红从去年开始在河口镇经营农家乐,她对记者说:“现在生意不错,收入比外出打工还高,以后我们还想继续做民宿。” 乡村旅游不仅能带给游客新鲜体验,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专家表示,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优秀传统文化、乡土风貌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超30亿,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 专家表示,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在多元需求中成长,已超越传统农家乐形态,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出现了崭新发展趋势。乡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休闲度假、身心放松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催生了特色民宿、夜间游览、文化体验、主题研学、康养旅居等产品和项目的开发。 同时,经过多年发展,乡村旅游已经从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转向多业态全产业链经营,实现创意设计、资源开发、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特色农产品等全产业链销售,也实现了网络社交互动运营。此外,乡村游投资主体也日趋多元,既有农户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社会资本也积极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态势良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渠丽华 张 雪) |